1

拚教養:全球化、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

$460.00 $97
  ★★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、《跨國灰姑娘》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★★

  做父母,為何變得這麼難??
  以親職焦慮為鏡,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

 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。然而,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、擴大的階級不平等,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,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。

 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,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,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。弔詭的是,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。

 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
  在臺灣「拚經濟」的時代中成長的父母,如今「拚教養」成為人生重點。 他們渴望擺脫體罰與聯考的陰影,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,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,更有能力與機會去探索世界。儘管這一代父母擁有比過去更豐富的教養資源,然而,教養這件事卻讓他們益發焦慮,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做太少、做太多、做不好、做不對?

  透過教養焦慮,看見當代臺灣
  本書以親職焦慮為鏡,映現出臺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,包括相對停滯的本地經濟與薪資、與全球資本主義更緊密的連結與競爭、產業變化的不確定性,而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正透過教養形塑許多孩子的不平等童年。

 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,延續她在《跨國灰姑娘》中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觀察與追索,從城市到鄉村,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,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際觀察,扣緊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差異,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,追問為什麼父母會做出某種選擇,以及這些選擇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,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。
 
本書特色
 
  #完整且多元的家庭與學校訪談觀察,包含最多中年父母普遍面臨的教養問題。既有微觀細膩的人物故事,也有宏觀的結構與全球化分析,是本土社會學近年的經典之作。

  #豐富的田野以及精采個案故事,幫助讀者透過教養為入口,深入瞭解臺灣的階級差異,以及此種差異如何在使得不平等問題更形嚴重。
 
推薦人
 
  吳曉樂 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作者 
  李雪莉 《報導者》總編輯 
  陳雅慧 《親子天下》媒體中心總編輯 
  郭駿武  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祕書長
  番紅花  親職╱飲食作家
  黃哲斌  新聞工作者
  楊傳峰 《為孩子張開夢想的翅膀》作者,二水國中老師
  劉安婷 「為臺灣而教教育基金會」創辦人
  羅文嘉  水牛書店社長
  共同推薦(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 
數量

拚教養:全球化、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

$460.00
$97 Save 79.00%

  ★★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、《跨國灰姑娘》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★★

  做父母,為何變得這麼難??
  以親職焦慮為鏡,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

  人們經常以為教養是個別父母的煩惱。然而,面對不確定的全球化未來、擴大的階級不平等,種種看不見的結構力量與社會界線,正讓當代父母集體感到焦慮與不安。

  面對貌似不安全與不確定的未來,當代臺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,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。弔詭的是,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。

  從拚經濟到拚教養
  在臺灣「拚經濟」的時代中成長的父母,如今「拚教養」成為人生重點。 他們渴望擺脫體罰與聯考的陰影,成為與上一代大不相同的父母,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,更有能力與機會去探索世界。儘管這一代父母擁有比過去更豐富的教養資源,然而,教養這件事卻讓他們益發焦慮,不時懷疑自己是否做太少、做太多、做不好、做不對?

  透過教養焦慮,看見當代臺灣
  本書以親職焦慮為鏡,映現出臺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,包括相對停滯的本地經濟與薪資、與全球資本主義更緊密的連結與競爭、產業變化的不確定性,而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正透過教養形塑許多孩子的不平等童年。

 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,延續她在《跨國灰姑娘》中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觀察與追索,從城市到鄉村,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,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際觀察,扣緊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差異,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,追問為什麼父母會做出某種選擇,以及這些選擇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,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。
 
本書特色
 
  #完整且多元的家庭與學校訪談觀察,包含最多中年父母普遍面臨的教養問題。既有微觀細膩的人物故事,也有宏觀的結構與全球化分析,是本土社會學近年的經典之作。

  #豐富的田野以及精采個案故事,幫助讀者透過教養為入口,深入瞭解臺灣的階級差異,以及此種差異如何在使得不平等問題更形嚴重。
 
推薦人
 
  吳曉樂 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作者 
  李雪莉 《報導者》總編輯 
  陳雅慧 《親子天下》媒體中心總編輯 
  郭駿武  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祕書長
  番紅花  親職╱飲食作家
  黃哲斌  新聞工作者
  楊傳峰 《為孩子張開夢想的翅膀》作者,二水國中老師
  劉安婷 「為臺灣而教教育基金會」創辦人
  羅文嘉  水牛書店社長
  共同推薦(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 

1

紅色滲透: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(電子書)

$266.00 $32
  「把地球管起來,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。」──毛澤東

  全球媒體大一統的中國夢
  正快速滲透世界的每一個角落
  「紅色宣傳」正在剝奪你的閱聽自由?


  本書研究結果,被2018《胡佛報告》所引用,促成美國對中國大反擊!

  毛澤東曾經說,「把地球管起來,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」。這並非危言聳聽。

  2009年,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「大外宣計畫」,藉此與西方媒體「爭奪話語權」。至今十年已經過去,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?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,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,會發生怎樣的事情?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、作為第四權的媒體,都變成中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,我們還能知道新聞背後的真相嗎?長期關注中國政治、經濟和媒體的學者何清漣提供了她的精彩分析和答案。

  ◎世界華文媒體已呈現粉紅色狀態

  中文媒體、華人社團與中文學校,一向是中共「海外統戰三寶」。按照中國政府的統計,目前全球有4500多萬華人、二萬多個僑團、5000多所中文學校、數百家中文媒體。如何控制、管理這些中文媒體,影響華人的思想,增強對中國的凝聚力,被中共視為相當重要的「海外統戰工作」。
 
  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,隨著中國的海外滲透,世界各國的中文媒體就已經開始在政治上重新定位,2009年之後尤其如此。中共支持的世界中文媒體的目的,用中共的術語說,是教育「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華人」。

  中國的手法五花八門,從統一與中國相同的詞彙開始、進而是發音,甚至把許多傳統的粵語廣播與新聞都加入普通話時段。中共還專門開辦海外中文媒體研究中心、網站、雜誌;舉辦各種海外研修班,規訓海外華文媒體的從業者,讓他們變成中國的「宣傳先鋒」。而在採訪角度上,也改為對中共有利的角度來報導。全球華文媒體陷入單一新聞取向的趨勢已經迫在眉睫,許多媒體都已經淪為北京的傳聲筒,基本上是中共宣傳機器的延伸。

  ◎西方媒體面臨收買和打壓

  非洲是中國最大利益之所在,在這個傳播媒體較為弱勢的世界,中國式的宣傳早在上世紀五、六○年代就取得話語權,是「紅色宣傳」最早、也最為成功的例子。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,大量紅色文化進一步滲透,在黑色非洲大地上,中國已經等於新殖民主義的代名詞。

  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直接收買的方式。比如據印度傳媒The Print報導,為了配合習近平的「一帶一路」宣傳,從2016年開始,中國外交部每年都會招待大約100個來自亞洲和非洲的記者,完成一個以10個月為期的所謂「獎學金課程」。免費住,免費旅遊,而且還可獲得每月5000元人民幣的開銷津貼,從而控制這些國家的媒體報導。

  而對媒體發達的先進國家,中國則轉而採取「外宣本土化」策略。中共編列了巨大資金,或是直接建立媒體分社、或是收編或聘用外國的記者編輯、或是入股或併購外國的媒體等等,旨在各項外宣計劃要「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」,而對於多個國家在該一帶一路計劃下出現的「債務外交」等惡果,則是隻字不提。

  然而作者認為,「傳播力不等於公信力,信息發布也不等於信息的到達、信息的到達也不等於受眾按照發布者的意圖解讀」。一個國家的「國際」形象,歸根究底是由其「國內」政治社會狀況來決定的。其外宣內容充斥的正面形象,在中國內部各種腐敗、貧富不均、環境污染、生態災難、暴力鎮壓人民等議題下,明顯缺乏公信力。

  ◎香港和台灣成為紅色滲透重災區

  香港媒體的內地化已經成為事實。亞視早已被戲稱為「央視第十台」,即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台,而TVB也被戲稱為「CCTVB」。在香港,登廣告這種商業活動,被中共做成了政治誘餌。而利用黑社會威脅記者人身安全時有發生。其結果是,「無國界記者」(RSF)歷年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,香港呈逐年下降趨勢:2011年在全球排名第34位,尚屬「接近自由區域」;2016年排名第69位,進入「新聞受限制區域」;2017年度下降4位,排名第73位。

  中共滲入台灣媒體業,在2008年以前採用的是迂迴繞道的方式,借道海外中資入股台灣媒體。2008年以後,北京勢力滲透台灣媒體走的完全是陽光大道,無須隱身。這一現象被概括為「在台灣媒體場域」的「中國因素」。此外,本地媒體也因為中國的新聞置入帶來的金錢收益而開始「自律」,中國的負面新聞幾乎都不見。作者引用並讚同台大教授張錦華的觀點:這種台灣媒體形同被中國政府「收買」的現象,其實已經是台灣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。

  ◎中國的大外宣會成功嗎?

  何清漣認為,「金錢外交+大外宣」不是國家軟實力。既想受到專制國家擁戴,又想受到民主國家歡迎的「中國形象」,事實上不存在,更不可能通過「大外宣」塑造。將烏鴉塗成白色之後,最多只是在短時期內讓部分觀者產生「烏鴉是白色的」這種錯覺,久而久之,黑烏鴉還是會露出底色來的。所以中國的大外宣計畫,一開始就註定是白白耗費金錢的「面子工程」,留給後世的歷史笑柄。

  中國「大外宣」的手法,終究無法長久改變各國原生的媒體生態與言論自由環境。而事實上中國已經踢到了鐵板。在澳洲、加拿大,官方已經採取反間諜滲透的行動,杜絕中國的紅色宣傳。在美國,孔子學院的教師被調查,《外國代理人登記法》的啟動,都是要打擊「大外宣」對自由世界的干擾與影響。

  作者何清漣是中國罕見的既有外部視野、又有內部經驗的經濟學者,她曾經出版《中國:潰而不崩》分析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走向。她更是少數研究中國媒體的學者,曾出版《霧鎖中國: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》,分析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。而美國2018年底的《胡佛報告》,也引用《紅色滲透》的研究成果,該報告用22頁介紹中共對美國境內中文媒體的控制,及反西方意識形態的運作(見《中國影響和美國利益:推動建設性警惕》部分),從而促使美國開始反擊。

名人推薦

  張錦華(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)、
  程翔(香港媒體人、《天安門的反思》作者)

 
數量

紅色滲透: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(電子書)

$266.00
$32 Save 88.00%

  「把地球管起來,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。」──毛澤東

  全球媒體大一統的中國夢
  正快速滲透世界的每一個角落
  「紅色宣傳」正在剝奪你的閱聽自由?


  本書研究結果,被2018《胡佛報告》所引用,促成美國對中國大反擊!

  毛澤東曾經說,「把地球管起來,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」。這並非危言聳聽。

  2009年,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「大外宣計畫」,藉此與西方媒體「爭奪話語權」。至今十年已經過去,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?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,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,會發生怎樣的事情?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、作為第四權的媒體,都變成中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,我們還能知道新聞背後的真相嗎?長期關注中國政治、經濟和媒體的學者何清漣提供了她的精彩分析和答案。

  ◎世界華文媒體已呈現粉紅色狀態

  中文媒體、華人社團與中文學校,一向是中共「海外統戰三寶」。按照中國政府的統計,目前全球有4500多萬華人、二萬多個僑團、5000多所中文學校、數百家中文媒體。如何控制、管理這些中文媒體,影響華人的思想,增強對中國的凝聚力,被中共視為相當重要的「海外統戰工作」。
 
  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,隨著中國的海外滲透,世界各國的中文媒體就已經開始在政治上重新定位,2009年之後尤其如此。中共支持的世界中文媒體的目的,用中共的術語說,是教育「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華人」。

  中國的手法五花八門,從統一與中國相同的詞彙開始、進而是發音,甚至把許多傳統的粵語廣播與新聞都加入普通話時段。中共還專門開辦海外中文媒體研究中心、網站、雜誌;舉辦各種海外研修班,規訓海外華文媒體的從業者,讓他們變成中國的「宣傳先鋒」。而在採訪角度上,也改為對中共有利的角度來報導。全球華文媒體陷入單一新聞取向的趨勢已經迫在眉睫,許多媒體都已經淪為北京的傳聲筒,基本上是中共宣傳機器的延伸。

  ◎西方媒體面臨收買和打壓

  非洲是中國最大利益之所在,在這個傳播媒體較為弱勢的世界,中國式的宣傳早在上世紀五、六○年代就取得話語權,是「紅色宣傳」最早、也最為成功的例子。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,大量紅色文化進一步滲透,在黑色非洲大地上,中國已經等於新殖民主義的代名詞。

  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直接收買的方式。比如據印度傳媒The Print報導,為了配合習近平的「一帶一路」宣傳,從2016年開始,中國外交部每年都會招待大約100個來自亞洲和非洲的記者,完成一個以10個月為期的所謂「獎學金課程」。免費住,免費旅遊,而且還可獲得每月5000元人民幣的開銷津貼,從而控制這些國家的媒體報導。

  而對媒體發達的先進國家,中國則轉而採取「外宣本土化」策略。中共編列了巨大資金,或是直接建立媒體分社、或是收編或聘用外國的記者編輯、或是入股或併購外國的媒體等等,旨在各項外宣計劃要「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」,而對於多個國家在該一帶一路計劃下出現的「債務外交」等惡果,則是隻字不提。

  然而作者認為,「傳播力不等於公信力,信息發布也不等於信息的到達、信息的到達也不等於受眾按照發布者的意圖解讀」。一個國家的「國際」形象,歸根究底是由其「國內」政治社會狀況來決定的。其外宣內容充斥的正面形象,在中國內部各種腐敗、貧富不均、環境污染、生態災難、暴力鎮壓人民等議題下,明顯缺乏公信力。

  ◎香港和台灣成為紅色滲透重災區

  香港媒體的內地化已經成為事實。亞視早已被戲稱為「央視第十台」,即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台,而TVB也被戲稱為「CCTVB」。在香港,登廣告這種商業活動,被中共做成了政治誘餌。而利用黑社會威脅記者人身安全時有發生。其結果是,「無國界記者」(RSF)歷年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,香港呈逐年下降趨勢:2011年在全球排名第34位,尚屬「接近自由區域」;2016年排名第69位,進入「新聞受限制區域」;2017年度下降4位,排名第73位。

  中共滲入台灣媒體業,在2008年以前採用的是迂迴繞道的方式,借道海外中資入股台灣媒體。2008年以後,北京勢力滲透台灣媒體走的完全是陽光大道,無須隱身。這一現象被概括為「在台灣媒體場域」的「中國因素」。此外,本地媒體也因為中國的新聞置入帶來的金錢收益而開始「自律」,中國的負面新聞幾乎都不見。作者引用並讚同台大教授張錦華的觀點:這種台灣媒體形同被中國政府「收買」的現象,其實已經是台灣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。

  ◎中國的大外宣會成功嗎?

  何清漣認為,「金錢外交+大外宣」不是國家軟實力。既想受到專制國家擁戴,又想受到民主國家歡迎的「中國形象」,事實上不存在,更不可能通過「大外宣」塑造。將烏鴉塗成白色之後,最多只是在短時期內讓部分觀者產生「烏鴉是白色的」這種錯覺,久而久之,黑烏鴉還是會露出底色來的。所以中國的大外宣計畫,一開始就註定是白白耗費金錢的「面子工程」,留給後世的歷史笑柄。

  中國「大外宣」的手法,終究無法長久改變各國原生的媒體生態與言論自由環境。而事實上中國已經踢到了鐵板。在澳洲、加拿大,官方已經採取反間諜滲透的行動,杜絕中國的紅色宣傳。在美國,孔子學院的教師被調查,《外國代理人登記法》的啟動,都是要打擊「大外宣」對自由世界的干擾與影響。

  作者何清漣是中國罕見的既有外部視野、又有內部經驗的經濟學者,她曾經出版《中國:潰而不崩》分析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走向。她更是少數研究中國媒體的學者,曾出版《霧鎖中國: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》,分析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。而美國2018年底的《胡佛報告》,也引用《紅色滲透》的研究成果,該報告用22頁介紹中共對美國境內中文媒體的控制,及反西方意識形態的運作(見《中國影響和美國利益:推動建設性警惕》部分),從而促使美國開始反擊。

名人推薦

  張錦華(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)、
  程翔(香港媒體人、《天安門的反思》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