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
社交天性: 人類如何成為與生俱來的讀心者? (電子書)

$349.00 $42
  我們如何洞悉他人心思?
  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還是一萬個小時的練習?
  又為什麼我們總需要被人喜愛、甚至是「被討厭的勇氣」?
 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之父,剖析社會腦經典之作!

  大腦不僅是為了思考,更是為了「與他人連結」而建立。
  演化對社交思考的賭注,遠遠超越我們所想像的程度……


  亞馬遜網站讀者5顆星一致好評:
  「任何對大腦、心理學、社會互動感興趣的人,都會愛上這本書!」


  一本讓生活更聰明、更快樂、更有生產力的社會腦科學指南
  ◎ 臉書、IG、LINE滑不停,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望與他人互動?
  ◎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是社交高手,有些人卻總是無法與人順利溝通?
  ◎ 心痛的時候,就吃一顆止痛藥吧?
  ◎ 被霸凌的社會痛苦,更甚於生理疼痛的威脅?
  ◎ 社會連結如何像真正的金錢,對你的財富產生影響?
  ◎ 比加薪更能激勵員工的方法是什麼?
  ◎ 社會暗示的影響力有多大?一場辯論會的觀眾笑聲,扭轉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?
  ◎ 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、與他人合作,我們怎麼辦到的?

  ──我們天生愛社交──
  是大腦設計的特點,是我們得以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物種的核心。
  在10歲之前,大腦就已投入超過一萬個小時,
  隨時準備讓我們成為人際互動的社交專家。


  著名心理學家馬修‧利伯曼,結合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,探索大腦對於人際社會如何反應,有了驚人發現──比起金錢與其他外在獎勵,我們天生更渴望與他人連結,且終生受此動機驅動。他將在本書告訴你,如果我們能更具社會性,對社會腦有更多了解,以此為基準,稍稍調整制度與自己的目標,生活將更聰明、更快樂,也更有生產力。

  《社交天性》依序詳述社會腦的三大適應:連結、心智解讀、和諧。了解這些心理機制如何驅動我們的行為、理解他人的思想,對於改善個人與團體生活至關重要。本書將闡明社交天性的神經機制,以及如果對社交天性有更精準的理解,將可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幸福感!

  我們是與生俱來的讀心者
  一萬小時的社會腦訓練&社交天性三大適應


  ▲社交天性適應之一:連結
  你是否曾想過: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痛苦?
  連結,是我們渴求人際社交的欲望,感受痛苦與快樂的能力。這是社交天性三大適應的基礎。當社交連結有所威脅時,大腦會感受到與生理疼痛一樣的痛苦。因此我們難以忍受與摯愛之人分離、遭受同儕排擠、不被他人認同。甚至無法思考其他事。這並非偶然。

  →大腦對他人的幸福感覺靈敏
  →人類天生是超級合作者
  →助人的社會獎賞所帶來的愉悅,甚於自私自利

  ▲社交天性適應之二:心智解讀
  試試看,過一天完全無法理解他人心思與情緒的日子。你辦得到嗎?

  心智解讀,使我們能理解別人的行動與思想,有同理心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。為了加強保持聯繫與策略性互動的能力、我們建立團體,執行各種構想,並預測身邊人的需求和渴望,讓團體能順暢運作、與身邊的人建立親密連結。心智化系統的運作超乎我們所知。

  →只有人類活在「有意義」的世界
  →鏡像神經元,神奇的讀心裝置
  →為什麼我感受得到你的痛苦?

  ▲社交天性適應之三:和諧
  你確實擁有獨一無二的「自我意識」嗎?「自我控制」成為有用的人,誰受益?

  和諧,是不斷了解自我、調整自我、讓自我更快地融入這個社會,並與整個社會的信念與價值觀盡量達成一致,確保我們被社會接受。和諧,能讓團體信念及價值影響我們的神經適應,把我們推向更接近相互依賴的社會生活。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獨一無二。

  →我們天生容易受他人影響
  →理想的自我目標是什麼?
  →美好人生的關鍵

  在探討過這些神經網路如何形成社會心智後,利伯曼將轉向科學發現最關切的重要問題:那又如何?我們如何利用自己所學,以有意義的方式改善世界?如何在企業、學校、個人生活落實社交腦的知識,為你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與幸福。

好評推薦

  「這是我一直在等待的一本書,一個輝煌而美麗的探索──我們如何與他人連結、以及為什麼相互連結。社會認知神經領域最有先見之明的先驅之一。」──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‧吉爾伯特(Daniel Gilbert)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》(Stumbling on Happiness)

  「關於人類的大腦與驅動行為的運作模式,這是我讀過最具說服力和吸引力的書籍之一,它確實改變了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。」──大衛.洛克(David Rock)神經領導力研究院院長

  「我們是強烈的社會性物種。大家都知道這個基本的事實。而基於這項事實,馬修‧利伯曼挖掘了一系列非常出人意料的科學發現,值得真正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。」──羅伯特‧席爾迪尼(Robert B. Cialdini)《影響力》(Influence)

  「以令人信服的嶄新證據表明,除了金錢或其他外在激勵之外,大腦能通過與他人建立連結,而獲得巨大的回報。」──Booklist網站

  「社會神經科學的先驅馬修‧利伯曼,解釋了為什麼公平性的感覺像巧克力,為什麼心痛可能比頭痛更難受。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社會腦知識,改善我們在家庭,學校教育,和職場的生活。」──沃頓商學院教授 亞當‧格蘭特 (Adam Grant) 《給予》(Give and Take)

  「 一本媲美丹‧布朗小說的精采著作,充滿令人驚喜的曲折和洞見,」──凱文·奧克斯納(Kevin Ochsner)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

  「一本確實將社會融入社會神經科學的書籍!更重要的是,外行人和科學家都能愉快地閱讀。」 ──羅賓‧鄧巴(Robin Dunbar)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
 
  「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,仔細闡明了我們的大腦如何連結,以及為何連結。並進一步說明,這樣的大腦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,感受和行為,並確立了其重要性。」──棉花糖實驗之父沃爾特‧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《忍耐力》(The Marshmallow Test: Mastering Self-Control)

  「生動的故事和尖端的神經科學匯集在一起,來解釋我們如何真正的聯繫。利伯曼行文流暢,他的想法很吸引人,對於任何關心人類狀況、以科學探討人類存在的人,這本書一定會帶來驚人的樂趣。」──蘇珊‧菲斯克(Susan Fiske)普林斯頓大學教授

  「人類具有強烈的社會性,針對這個主題,《社交天性》是一本絕佳且令人信服的作品。社會腦領域最重要的權威之一馬修‧利伯曼的著作,涵蓋了多個研究領域,包括從靈長類動物研究社會團體,人類浪漫的愛情,和擁有友誼的心理,以及同情心和利他原則的大腦基礎。這本迷人的書將吸引非常廣泛的讀者,無論是一般讀者、學生,或是認知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學術圈。」──莎拉‧克莫爾(Sarah-Jayne Blakemore)倫敦大學學院教授
數量

社交天性: 人類如何成為與生俱來的讀心者? (電子書)

$349.00
$42 Save 88.00%

  我們如何洞悉他人心思?
  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還是一萬個小時的練習?
  又為什麼我們總需要被人喜愛、甚至是「被討厭的勇氣」?
 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之父,剖析社會腦經典之作!

  大腦不僅是為了思考,更是為了「與他人連結」而建立。
  演化對社交思考的賭注,遠遠超越我們所想像的程度……


  亞馬遜網站讀者5顆星一致好評:
  「任何對大腦、心理學、社會互動感興趣的人,都會愛上這本書!」


  一本讓生活更聰明、更快樂、更有生產力的社會腦科學指南
  ◎ 臉書、IG、LINE滑不停,為什麼我們總是渴望與他人互動?
  ◎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是社交高手,有些人卻總是無法與人順利溝通?
  ◎ 心痛的時候,就吃一顆止痛藥吧?
  ◎ 被霸凌的社會痛苦,更甚於生理疼痛的威脅?
  ◎ 社會連結如何像真正的金錢,對你的財富產生影響?
  ◎ 比加薪更能激勵員工的方法是什麼?
  ◎ 社會暗示的影響力有多大?一場辯論會的觀眾笑聲,扭轉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?
  ◎ 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、與他人合作,我們怎麼辦到的?

  ──我們天生愛社交──
  是大腦設計的特點,是我們得以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物種的核心。
  在10歲之前,大腦就已投入超過一萬個小時,
  隨時準備讓我們成為人際互動的社交專家。


  著名心理學家馬修‧利伯曼,結合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,探索大腦對於人際社會如何反應,有了驚人發現──比起金錢與其他外在獎勵,我們天生更渴望與他人連結,且終生受此動機驅動。他將在本書告訴你,如果我們能更具社會性,對社會腦有更多了解,以此為基準,稍稍調整制度與自己的目標,生活將更聰明、更快樂,也更有生產力。

  《社交天性》依序詳述社會腦的三大適應:連結、心智解讀、和諧。了解這些心理機制如何驅動我們的行為、理解他人的思想,對於改善個人與團體生活至關重要。本書將闡明社交天性的神經機制,以及如果對社交天性有更精準的理解,將可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幸福感!

  我們是與生俱來的讀心者
  一萬小時的社會腦訓練&社交天性三大適應


  ▲社交天性適應之一:連結
  你是否曾想過: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痛苦?
  連結,是我們渴求人際社交的欲望,感受痛苦與快樂的能力。這是社交天性三大適應的基礎。當社交連結有所威脅時,大腦會感受到與生理疼痛一樣的痛苦。因此我們難以忍受與摯愛之人分離、遭受同儕排擠、不被他人認同。甚至無法思考其他事。這並非偶然。

  →大腦對他人的幸福感覺靈敏
  →人類天生是超級合作者
  →助人的社會獎賞所帶來的愉悅,甚於自私自利

  ▲社交天性適應之二:心智解讀
  試試看,過一天完全無法理解他人心思與情緒的日子。你辦得到嗎?

  心智解讀,使我們能理解別人的行動與思想,有同理心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。為了加強保持聯繫與策略性互動的能力、我們建立團體,執行各種構想,並預測身邊人的需求和渴望,讓團體能順暢運作、與身邊的人建立親密連結。心智化系統的運作超乎我們所知。

  →只有人類活在「有意義」的世界
  →鏡像神經元,神奇的讀心裝置
  →為什麼我感受得到你的痛苦?

  ▲社交天性適應之三:和諧
  你確實擁有獨一無二的「自我意識」嗎?「自我控制」成為有用的人,誰受益?

  和諧,是不斷了解自我、調整自我、讓自我更快地融入這個社會,並與整個社會的信念與價值觀盡量達成一致,確保我們被社會接受。和諧,能讓團體信念及價值影響我們的神經適應,把我們推向更接近相互依賴的社會生活。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獨一無二。

  →我們天生容易受他人影響
  →理想的自我目標是什麼?
  →美好人生的關鍵

  在探討過這些神經網路如何形成社會心智後,利伯曼將轉向科學發現最關切的重要問題:那又如何?我們如何利用自己所學,以有意義的方式改善世界?如何在企業、學校、個人生活落實社交腦的知識,為你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與幸福。

好評推薦

  「這是我一直在等待的一本書,一個輝煌而美麗的探索──我們如何與他人連結、以及為什麼相互連結。社會認知神經領域最有先見之明的先驅之一。」──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‧吉爾伯特(Daniel Gilbert)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》(Stumbling on Happiness)

  「關於人類的大腦與驅動行為的運作模式,這是我讀過最具說服力和吸引力的書籍之一,它確實改變了我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。」──大衛.洛克(David Rock)神經領導力研究院院長

  「我們是強烈的社會性物種。大家都知道這個基本的事實。而基於這項事實,馬修‧利伯曼挖掘了一系列非常出人意料的科學發現,值得真正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。」──羅伯特‧席爾迪尼(Robert B. Cialdini)《影響力》(Influence)

  「以令人信服的嶄新證據表明,除了金錢或其他外在激勵之外,大腦能通過與他人建立連結,而獲得巨大的回報。」──Booklist網站

  「社會神經科學的先驅馬修‧利伯曼,解釋了為什麼公平性的感覺像巧克力,為什麼心痛可能比頭痛更難受。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社會腦知識,改善我們在家庭,學校教育,和職場的生活。」──沃頓商學院教授 亞當‧格蘭特 (Adam Grant) 《給予》(Give and Take)

  「 一本媲美丹‧布朗小說的精采著作,充滿令人驚喜的曲折和洞見,」──凱文·奧克斯納(Kevin Ochsner)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

  「一本確實將社會融入社會神經科學的書籍!更重要的是,外行人和科學家都能愉快地閱讀。」 ──羅賓‧鄧巴(Robin Dunbar)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
 
  「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,仔細闡明了我們的大腦如何連結,以及為何連結。並進一步說明,這樣的大腦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,感受和行為,並確立了其重要性。」──棉花糖實驗之父沃爾特‧米歇爾(Walter Mischel)《忍耐力》(The Marshmallow Test: Mastering Self-Control)

  「生動的故事和尖端的神經科學匯集在一起,來解釋我們如何真正的聯繫。利伯曼行文流暢,他的想法很吸引人,對於任何關心人類狀況、以科學探討人類存在的人,這本書一定會帶來驚人的樂趣。」──蘇珊‧菲斯克(Susan Fiske)普林斯頓大學教授

  「人類具有強烈的社會性,針對這個主題,《社交天性》是一本絕佳且令人信服的作品。社會腦領域最重要的權威之一馬修‧利伯曼的著作,涵蓋了多個研究領域,包括從靈長類動物研究社會團體,人類浪漫的愛情,和擁有友誼的心理,以及同情心和利他原則的大腦基礎。這本迷人的書將吸引非常廣泛的讀者,無論是一般讀者、學生,或是認知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學術圈。」──莎拉‧克莫爾(Sarah-Jayne Blakemore)倫敦大學學院教授

1

還有心跳怎會死?重症醫師揭開死前的N種徵兆

$350.00 $140
我習以為常看著死亡在眼前跳舞,
它有時快有時慢,有時奸詐,有時甚至使我灑汗流淚。
人們生到世間是偶然,死是必然
死亡並非心跳停止那一刻才開始──
它是一個過程,且大多沒有絕對時刻

  「醫生,請你救救他!」這是從事急重症醫學工作20年的黃軒醫師最常聽到的話。

  不斷和死神拔河的他,看過太多家屬情感上無法接受親人死去,煎熬地懇求急救,病人的肉體在臨終前受到極大折磨、痛苦死去。醫師盡全力最後仍要順天命,黃軒有感而發:「若是多幾分對『生理死』的理解,或許就不會造成生死兩煎熬的遺憾!」

  ✢ ✢ ✢ ✢ ✢ ✢
  黃軒用生動筆法帶讀者重返醫療現場,以醫學解釋臨終前、死亡中的生理變化,試圖打破家屬「前一秒沒事,怎麼下一秒病危?」的迷思。「好死」是人人渴望的最後歸宿,但有時要理解「生理的死亡」,比救治病人還困難,本書無意對死亡做出雄辯,卻希望藉此提供另一種角度坦然接受生命的消逝。黃軒認為「死,不是人生的終結,而是生涯的完成,因為了解真相,才會有正確的選擇。」
  ✢ ✢ ✢ ✢ ✢ ✢

  黃軒同時也以敏銳的醫療判斷,將人性疑雲抽絲剝繭──

  ◆腦中風合併吸入性肺炎、重度失智的老伯伯,忽然清醒認得家人,家屬以為父親「吉人天相」,把不久簽署的DNR拋諸腦後,未料用急救「再給父親一次機會」的結果是?

  ◆身強力壯的男大生,因情緒衝動,喝下不到一瓶蓋的巴拉刈,全身中毒、消化道嚴重灼傷;父母堅持救到底,醫師卻說活下來只有兩種可能……

  ◆媽媽帶著流鼻血的三歲男童到急診室,潰爛的眼角膜、不自然的水泡,卻洩漏這位媽媽沒有說的祕密……

  ◆癌末老婦人因跌倒腦部受傷送醫,急診啟動常規醫療,處理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;是什麼原因讓「維生」治療反過來「危生」?

  ❖ 國內第一本由權威急重症醫師撰寫的死生實錄 ❖
  藉由黃軒的筆,帶你迅速進入分秒必爭的臨床現場,穿越對死亡的層層誤解、恐懼的迷障;有別於一般生死醫療議題的感性敘事,作者著力鋪陳醫療現場的實況,不但擁有令人屏息的即視感,還能透過醫者的雙眼,解開坊間對死亡似是而非的說法。

  ❖ 學校沒教、大人不談的瀕死徵兆 ❖
  醫生是現今最靠近死亡前、中、後期的專業生命處理者,卻很少談死、談生命消逝前的徵兆,黃軒因此才動筆留下臨床見聞:醫療專業上判定的死亡,以及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的心情起伏。然而在醫療決策的過程裡,還會有諸多民間傳說干擾正規醫療,例如神明附身、印堂發黑、迴光返照、人生跑馬燈、靈魂出竅等,他用醫學專業剖析,讓你近距離觀察且正確理解上述生理徵象向死的過程。

  ❖ 善終,才是對抗死亡的最大勝利 ❖
  人人終將免不了一死,這是一出生就知道的事,當代的科技、知識可說遠遠超過前代,若能看懂更多醫療常識,提早認識、了解、接受、面對死亡,或許可以稀釋死亡所帶來的憂愁、懼怖,進而促成更多「好死」的抉擇。

  【新書分享會】
  6/22(六) 19:30~20:30 台中誠品園道店3F藝術書區
  台中市西區公益路68號

  7/14(日)14:00~16:00 台北何嘉仁書店(行天宮店)8樓展演廳
  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07號
  立即報名>>bit.ly/2YlY4oh

心跳推薦

  臺中榮總老年醫學、安寧緩和專科醫師/TEDxTaipei講者 朱為民
  網路知名圖文作家 急診女醫師其實
 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醫師 楊育正
  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培訓師 羅耀明

  ✙ ✙ ✙ ✙ ✙ ✙
  死亡,好像是不能說的「佛地魔」,但黃軒以豐富的臨床經驗,透過生動的故事和精確的醫療判斷,帶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死亡。除了生理面向,就連死亡時的心理狀態、家人面對死亡的焦慮,甚至如何在死亡中追求人生更高的意義,都是書中不可不讀的部分。──臺中榮總老年醫學、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

  身為急診醫師,我們盡力抓住千萬分之一的可能,同時又不能抱持虛幻的期待;黃軒帶大家進入現場,寫出了醫師腦海中各種意欲作為、又小心翼翼的萬種考量,我們也跟他一樣,是醫療現場正面迎擊難題的福爾摩斯。──網路知名圖文作家 急診女醫師其實

  面對病人的最後時刻,我們要如何適當的作為或不作為,讓逝者安詳、生者無憾?
  黃軒以專業和熱情,分享他多年行醫路上學習的生命故事和體驗,讓面對死亡的態度和作為能恰得其分。──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醫師 楊育正

  黃軒揭露重症醫療現場實相,有助民眾排除善終障礙,不因醫療而痛苦活著或死去,是送給自己與家人的禮物!──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培訓師 羅耀明

  (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)
 
數量

還有心跳怎會死?重症醫師揭開死前的N種徵兆

$350.00
$140 Save 60.0%

我習以為常看著死亡在眼前跳舞,
它有時快有時慢,有時奸詐,有時甚至使我灑汗流淚。
人們生到世間是偶然,死是必然
死亡並非心跳停止那一刻才開始──
它是一個過程,且大多沒有絕對時刻

  「醫生,請你救救他!」這是從事急重症醫學工作20年的黃軒醫師最常聽到的話。

  不斷和死神拔河的他,看過太多家屬情感上無法接受親人死去,煎熬地懇求急救,病人的肉體在臨終前受到極大折磨、痛苦死去。醫師盡全力最後仍要順天命,黃軒有感而發:「若是多幾分對『生理死』的理解,或許就不會造成生死兩煎熬的遺憾!」

  ✢ ✢ ✢ ✢ ✢ ✢
  黃軒用生動筆法帶讀者重返醫療現場,以醫學解釋臨終前、死亡中的生理變化,試圖打破家屬「前一秒沒事,怎麼下一秒病危?」的迷思。「好死」是人人渴望的最後歸宿,但有時要理解「生理的死亡」,比救治病人還困難,本書無意對死亡做出雄辯,卻希望藉此提供另一種角度坦然接受生命的消逝。黃軒認為「死,不是人生的終結,而是生涯的完成,因為了解真相,才會有正確的選擇。」
  ✢ ✢ ✢ ✢ ✢ ✢

  黃軒同時也以敏銳的醫療判斷,將人性疑雲抽絲剝繭──

  ◆腦中風合併吸入性肺炎、重度失智的老伯伯,忽然清醒認得家人,家屬以為父親「吉人天相」,把不久簽署的DNR拋諸腦後,未料用急救「再給父親一次機會」的結果是?

  ◆身強力壯的男大生,因情緒衝動,喝下不到一瓶蓋的巴拉刈,全身中毒、消化道嚴重灼傷;父母堅持救到底,醫師卻說活下來只有兩種可能……

  ◆媽媽帶著流鼻血的三歲男童到急診室,潰爛的眼角膜、不自然的水泡,卻洩漏這位媽媽沒有說的祕密……

  ◆癌末老婦人因跌倒腦部受傷送醫,急診啟動常規醫療,處理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;是什麼原因讓「維生」治療反過來「危生」?

  ❖ 國內第一本由權威急重症醫師撰寫的死生實錄 ❖
  藉由黃軒的筆,帶你迅速進入分秒必爭的臨床現場,穿越對死亡的層層誤解、恐懼的迷障;有別於一般生死醫療議題的感性敘事,作者著力鋪陳醫療現場的實況,不但擁有令人屏息的即視感,還能透過醫者的雙眼,解開坊間對死亡似是而非的說法。

  ❖ 學校沒教、大人不談的瀕死徵兆 ❖
  醫生是現今最靠近死亡前、中、後期的專業生命處理者,卻很少談死、談生命消逝前的徵兆,黃軒因此才動筆留下臨床見聞:醫療專業上判定的死亡,以及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的心情起伏。然而在醫療決策的過程裡,還會有諸多民間傳說干擾正規醫療,例如神明附身、印堂發黑、迴光返照、人生跑馬燈、靈魂出竅等,他用醫學專業剖析,讓你近距離觀察且正確理解上述生理徵象向死的過程。

  ❖ 善終,才是對抗死亡的最大勝利 ❖
  人人終將免不了一死,這是一出生就知道的事,當代的科技、知識可說遠遠超過前代,若能看懂更多醫療常識,提早認識、了解、接受、面對死亡,或許可以稀釋死亡所帶來的憂愁、懼怖,進而促成更多「好死」的抉擇。

  【新書分享會】
  6/22(六) 19:30~20:30 台中誠品園道店3F藝術書區
  台中市西區公益路68號

  7/14(日)14:00~16:00 台北何嘉仁書店(行天宮店)8樓展演廳
  台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07號
  立即報名>>bit.ly/2YlY4oh

心跳推薦

  臺中榮總老年醫學、安寧緩和專科醫師/TEDxTaipei講者 朱為民
  網路知名圖文作家 急診女醫師其實
 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醫師 楊育正
  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培訓師 羅耀明

  ✙ ✙ ✙ ✙ ✙ ✙
  死亡,好像是不能說的「佛地魔」,但黃軒以豐富的臨床經驗,透過生動的故事和精確的醫療判斷,帶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死亡。除了生理面向,就連死亡時的心理狀態、家人面對死亡的焦慮,甚至如何在死亡中追求人生更高的意義,都是書中不可不讀的部分。──臺中榮總老年醫學、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朱為民

  身為急診醫師,我們盡力抓住千萬分之一的可能,同時又不能抱持虛幻的期待;黃軒帶大家進入現場,寫出了醫師腦海中各種意欲作為、又小心翼翼的萬種考量,我們也跟他一樣,是醫療現場正面迎擊難題的福爾摩斯。──網路知名圖文作家 急診女醫師其實

  面對病人的最後時刻,我們要如何適當的作為或不作為,讓逝者安詳、生者無憾?
  黃軒以專業和熱情,分享他多年行醫路上學習的生命故事和體驗,讓面對死亡的態度和作為能恰得其分。──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醫師 楊育正

  黃軒揭露重症醫療現場實相,有助民眾排除善終障礙,不因醫療而痛苦活著或死去,是送給自己與家人的禮物!──台灣正念學學會正念療育培訓師 羅耀明

  (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)